八十年代日元购买率高吗(八十年代日元升值受益行业)
本文目录一览:
日本疯狂的“土豪”时代:上世纪八十年代差点买下美国
从前:差点买下美国 上世纪80年代,在日本土豪中流行到美国买房产。当 *** 人在伦敦买下一整条街的时候,日本人正在美国挥金如土,仅仅在洛杉矶,日本人就买下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产。
二战后,日本经济迅速增长,70年代已稳定发展,成为世界经济的佼佼者。 由于多国经济停滞,日本产品风靡全球,尤其是汽车产业,对美国造成巨大冲击。 1985年,美日英德法签订“广场协议”,美元贬值,日元升值,日本经济实力大增。
从1985年到1990年,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,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。到80年代末,全美国10%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。 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,尤其是购买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、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样的影响巨大的企业资产,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。
在国际上,日本人“土豪”之名,开始远播。1987年,日本人斥资57亿日元,买下梵高的名作《向日葵》。1989年,日本人斥资4692亿日元,买下美国文化的象征——哥伦比亚影片公司。1989年,日本人斥资2200亿日元,买下美国国家的象征——洛克菲勒中心。当年日本的很多文艺作品,也反映出房地产泡沫时代狂热的影子。
自杀率显著提高 日元刚开始升值的时候,很多人还不敢做什么,等到看到一批人买下了美国很多大公司之后,看到东京房价的疯涨之后,无数人把钱放在了房地产以及股市上,他们坚定的以为自己可以赚钱。然而等到房价暴跌之后,很多人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损失或者是不想面对自己的破产而自杀。
那么也可以想象,5块钱在当时应该也算是一笔巨款了,毕竟将近一个月三分之一工资水平,并不是一个小数目,按照当时物价推算,生活最常见的大米一毛四一斤,5块钱就能买将近40斤,相比之下鸡鸭鱼肉要稍微贵一些,要一块多钱,因此在当时每个家庭要能吃上一斤肉,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奢侈的生活了。
1985年美国强行对日元贬值,后又让日元升值到底是什么意思
1、因此在宣布美元贬值来削减对日赤字的同时,也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表示出扶植的态度。80年代初期,日本的半导体技术、核电技术、汽车制造技术都在美国的帮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长。在这些领域的进步,使得日本政府判断,日元的升值将不会动摇日本的经济命脉,反而会增强日本的市场并购力。
2、5年美国笼络其它五国(7国团体)强迫日本签订了广场条约。以“行政手腕” 迫使日元升值。实在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“过度”干涉外汇市场。日本当时手头有充分的美元外汇储备,假如日本央行干涉,日元升不了值。惋惜呀,日本是被去了权势的太监。
3、6年底,1美元兑152日元,1987年,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,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,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%,也就是说,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。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对本国出口贸易的负面效应,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5%的超低利率。在超低利率刺激下,日本国内泡沫空前膨胀。
同为发达国家,美元英镑这么值钱,为何日元却这么不值钱?
日本是发达国家,日元却不值钱,实际上货币值钱与否与国家是否发达没有必然关系。而我们衡量货币是否值钱一般是以我们自己的货币为基准,汇率高于我们的就会认为钱更值钱,汇率低于我们就会觉得钱不值钱。
实际上,很多人都说日元“一文不值”是由于日元的“元”是最小单位,它是错乱因果关系的,实际上是由于企业货币使用价值不高,因而不用发售更小面额货币,而并不是由于不发售小面额货币而货币使用价值减少的。
英镑美元值钱是因为它们的经济总量比较大。最早的汇率是根据各国的经济总量,在某一时刻根据兑黄金的价值确定下来。80年代金本位的货币体系逐渐被削弱,以各国货币之间汇率为主。例如,80年代1美元兑日币300多,后来美国强迫日本根据经济总量重新评估货币价值,日币不得不升值到1美元兑日币100多。
你是不是想说日元和美元、英镑这些比,为什么汇率相差那么大,1美元可以等于好几百日元。这只是其政府最初发行货币时,一个行政行为的问题。本身与价值无关。如果日本政府心血来潮。发行新日元。与现有日元按照1:100兑换,其数字就变小了。你可能发现是账户上的日元变少了。但是代表的财富并没有变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-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